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简洁的字面含义,常常直接表达了名称的来由和理据。地名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一个简单的名词,常常蕴涵着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地名传说,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一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常常在地名的成因和溯源中,包含了人们对自然、对历史、对未来的向往和遵循,融入了人们对先辈、对英雄、对神灵的膜拜和尊崇。
湖北当阳,古属荆州,是著名的三国故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武圣关公镇守荆州十年余,与其结下生死情缘,在当阳诸多的地名及其风物传说中便可见一斑。本文试图从中抽丝剥茧,窥探一下“关公与当阳”的蛛丝马迹。
当阳是关公威武之地。
当阳古为权国,后为楚境,“汉析江陵地,别置当阳”①。汉时当阳,就是荆州一部分。
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公镇守荆州,当阳就是其重要的厉兵秣马、诛敌斩寇的威武之地。
行军淯溶,露营草铺。当阳有许多地方因关公练兵而得名。《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当阳卷》②载:
关公曾领兵从南漳沿漳河行军,一天一夜走了280里,来到当阳方山下的一个小集镇,关平崴脚瘀了气,便向关公求情:“义父,我的脚……瘀气了。”关公心疼关平,就说“瘀气,瘀气,就地休息。”文图官听茬了,误把瘀气作“淯溪”标上行军图。从此,这里就叫淯溪了。
第二天清早,关公率兵向南又走了一二十里,淌水横过一溪港,水下棱石顶了关平崴伤的脚,连喊“脚痛、脚痛”。关公大吼一声:“哪个喊脚痛?”情急之下,周仓连忙打圆场,“没有哪个喊脚痛,是说脚东、脚东,这个地方叫脚东”。后来这里真的被叫成脚东了。
接着,关公兵马又往南走了二三十里,到了沮漳汇流之地。关平的脚已肿的走不得了。关公见了,叹息一声:“养儿何用哦!”这样,“何用”就成了一个地名,后来又被喊成了“河溶”。
还有一次,关公率数万人马扎营一片湖区,砍来芦苇当铺盖。看着铺满湖滩的草铺,关公感慨道:“行军扎营帐,弄成了草铺湖。”从此,人们就把此地叫为“草铺湖”。后来,这里建了船码头,人们便把“草铺湖”改成了“草埠湖”。
练兵百宝,人帮神助。百宝寨、夜长山、鹭鸶寨、五夫桥、石马槽等地,传说也是因为关公驻兵而得名。《当阳地名传说》③载:
百宝寨山峦起伏,沮水滔滔,是关公练兵的好地方。有一次当地百姓送来“獐麂猪羊鱼果蔬”慰劳将士,求关公为此地命名。看着慰问品,关公感慨地说:“水陆通衢,物产百宝,就叫百宝寨吧”。从此,“百宝寨”就作为地名刻在了山崖上。
关公指挥练兵,一站一整天。乡民搬来椅子,无奈关公身魁体重,一坐就垮。土地公公知道后,从南天门借来一个石墩子。关公坐过后,石墩子就生了根,再也还不回去了。更奇怪的是,在后来关公遇害的那个归天夜,石墩子一夜疯长成飞石陡岩的一座山,人们便把它叫做了“夜长山”。
关公扎营金牛岭,从金牛岭到百宝寨有一道急流,弯急坡陡,是操练人马的一个堵点。当地五个壮汉夜里前来为关公修桥铺路,可忙活了大半夜,桥墩子都没搭起来,急得没办法。恰巧,金鼎观的真武大帝夜归路过,就助力将河边的山崖削来搭在了溪流上。天亮后,关公知道了五夫的义举,就命文图官把这个地方标为了“五夫桥”。
从百宝寨顺沮河而下,有个“鹭鸶寨”,还有个 “黄鹄滩”。关公百宝练兵,乡民每次劳军,慰劳品都被退了回去。黄鹄滩上的黄鹄就变身鹭鸶去帮乡民了心愿。有个夜晚,军营下起“鱼暴雨”。周仓抬头一看,是一群鹭鸶扔下条条大鱼就飞走了,于是撒开飞毛腿就追,追到一个有两排岩屋的古寨子却不见了。关羽听说是神鸟劳军,就吩咐下去:“黄鹄滩”仍叫“黄鹄滩”,鹭鸶隐身的岩屋古寨就叫“鹭鸶寨”。
当阳庙前有一个小山村与远安县交界,相传也是因为乡民劳军而得名。有一次,关公率十万大军路过这里,人困马乏,扎营村外。乡民们送粮送水送马料,还在山边岩石上凿了很多喂马的石槽子。关公拔营后,一溜溜石马槽成了醒目的地标。从此,人们就把这个村子称为了“石马槽”。
厉兵跑马岗,教子黑土坡。关公的赤兔马“日行千里”,青龙偃月刀常有刀鸣。相传,这都是关公日夜驯出来、用劲风磨出来的。《当阳地名故事》④载:
官垱与河溶之间有一条跑马堤,是关公的湖区驯马地。这里常年积水,杂草丛生。为方便关公跑马,方圆十里的莫、郭、陈、王、周几大家族,联合修了一条十多里长的如山土堤,命名“跑马堤”。既挡水患,又利于赤兔马爬坡过坎、泅水渡岸。
王店和脚东各有一道“跑马岗”,都是关公的山地练武场。王店跑马岗尽头,还有一个山头叫掇刀岭。关公跑马时先将青龙偃月刀插在岭上,然后纵马沿着十里长岗飞奔,让奔马带起的劲风,磨得岭上的青龙偃月刀呜呜长鸣。长此以往,赤兔马被驯得快如闪电,青龙偃月刀也磨得吹发可断。
离王店跑马岗不远,有一个地方叫黑土坡。关公在岗上跑马,要关平在坡下研墨练字,还亲自为关平写了“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字帖。关平不分日夜苦读书、勤练字,每次练完字,洗笔水就泼在了山坡上。时间一长,这面山坡就被染黑了,人们就把它称为了黑土坡。
在当阳的许多地名传说中,都能找到威武关公的影子。比如,拴马读《春秋》的“将军柱”,遗忘兵书的“拿书院”,发兵出征的“点将台”,擂鼓催兵的“打鼓台”,追敌路过的“马晃堰”,大败曹军的“得胜山”、“七星冢”,行军歇马的“松铃沟”、“歇马沟”、“歇马寨”、“歇马台”,铜铃驱怪的“响岭岗”,纵马飞渡的“马踏河”,勒马回兵的“勒马岗”,柏木搭桥的 “北门河”,整军插旗的“竿子沟”,牧放赤兔的“放滩河”,张弓射箭的“引弓堰”。等等,不一而足。
当阳是关公壮烈之地。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关公进攻樊城,大败曹军。吴国大将吕蒙背叛“孙刘联盟”偷袭荆州,关公只得撤兵救援,结果上演了“败走麦城”的千古悲剧。如果把一些地名连成线,仿佛就是一张当年关公回援荆州、奔向西川的“行军图”。这串地名除了掷甲山和回马坡,均在当阳境。《当阳三国传说》⑤载:
关公观天早,赤兔马打捻。关公回马救荆州,半夜行至陈院一座山岗时,观察天色,以为尚早,就叫士兵暂歇。正说着,赤兔马滚地打了一捻,关公心想“赤兔打捻,祸在眼前”。果然,探子来报:公安守将傅士仁、南郡守将糜芳投了吕蒙。关公血气上涌,纵身跃马赶往荆州。直到现在,这两个地方,一个叫做“观天早”,一个就叫“马打捻”。
插旗布疑兵,斩仇“祭公剑”。关公率军一路急行,登上邵家畈边的一道山岭。探子再报:前有吴军堵,后有魏兵追。关公急中生智,派人在岭上遍插各色写有“关、孟、刘”字的旗帜,魏吴两军见了,以为关公的援兵孟达、刘封已到,慌忙退兵。这座山岭,后人就称做了“插旗岭”。
关公率兵继续前行,走到观音寺“鸡公尖”,拔出配剑劈向一座山峰,发誓要活斩“吕侯”,山峰一半轰然倒塌,一半朝天耸立形如宝剑。关公后来归天,这里又成了人们祭奠的地方,所以,干脆把“鸡公尖”改为了“祭公剑”。
兵散掷甲山,回身守麦城。关公策马催兵,铁心夺回荆州。来到荆州城西门外的一座土山上,只见城墙上关公部众家眷混杂在吴兵中,各自呼唤自家儿郎,高喊“吴侯恩惠,每月给粮,老少无恙”。同时,吴兵还向土山射来绑着家书的无头箭雨。关公部众霎时无心再战,脱去衣甲,纷纷逃敌。故此,这座山后人便叫做了“掷甲山”。
关公带着余部,回身撤向当阳。走到当阳与江陵、荆门三县交界的一个山包时,一阵狂风吹落了关公的头盔。关公问周仓这是什么地方,周仓不知,拣起帽子,灵机一动说:“落帽冢!”正在这时,吴兵杀到,关公等人左砍右杀才甩掉追兵。跑了三、五里,一条溪沟挡住了去路,溪上还盖有一座庙。关公又问周仓这是什么地方,周仓随口说:“盖溪庙。”关公没听清,以为是“戴起帽”,就从周仓手里接过头盔戴在了头上。
又走了三、五里,三个平顶小山挡住了去路,关公又问这是什么山,周仓说:“断头山。”话一出口,顿觉不吉,马上改口:“连三包。”说话间,吴兵又到。杀出重围后关平说:“人困马乏,必得城池待援,麦城虽小,足可暂依。”关公依了关平,带着余部奔向了麦城。
困洒关公李,马刨“一碗水”。吴兵追至麦城,将其四面围定。人缺粮,马缺草,只得用苦李子充饥。关公试着用麦城的红井水浸泡李子去苦味。这一泡,果然苦李子变得颗颗红亮,可口香甜。兵士们依样照做,并成包地带在身上人吃马喂。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关公只得让周仓留守,自引200余人趁夜从北门突围入川。行至黄林岗,遭遇伏兵,关公拍马在前,将士用命拼杀,总算突出了包围。可是慌乱中,携带的红李子洒落满岗。黄林岗自古盛产“关公李”,相传就是那次关公突围洒落的种。
锦屏山顶有一眼马蹄泉,又称“一碗水”。关公一路冲杀到这里,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仰天长叹:“若有一碗水,该有多好啊!”话音刚落,赤兔马奋蹄一刨,就在地上刨出了碗大个坑,一股泉水直往外冒。这“一碗水”喝干了又有,就是不往外溢,直到现在还是那样。
思子呼儿山,力敌拖刀石。在当阳、远安两县交界处有一面“关兴坡”,曾是关兴所部驻扎处。关兴坡西北有一道山岭叫呼儿山。关公夜奔西川走到这里,忽闻背后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情不自禁想起长子兵强马壮,却远在西川!不禁脱口高呼:“关兴儿——关兴儿——”霎时,群山回应。此后,这里就叫做了“呼儿山”。
追兵逼近,难以脱身。关公急中生智,奋力将青龙偃月刀在石山上猛地一拖,顿时火星四射,石山被划出一道三尺深、三尺宽、三百尺长的裂口,吴兵也被溅起的火星烫伤无数。后来,人们就称这道裂口为拖刀石。
关公冲出呼儿山,向西进了远安罗汉峪,被吴兵连布八道绊马索要了性命,赤兔马挣脱套索驮着关公的无头之身躯,回马便往当阳奔。自此,罗汉峪就叫回马坡了。
在当阳,还有许多与关公退守麦城、奔向西川、壮烈殉难相关的地名与传说。比如,雷劈脱困“雷打岩”,支石顶锅“关公灶”,万斤石台“关公桌”,刀刻失地“绿水青山”,等等。
当阳是关公安息之地。
关公殉难后,孙权惧怕刘备复仇,将其首级献与曹操。曹操刻沉香木为躯,葬于洛阳;孙权刻沉香木为首,葬于章乡。故民间有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之说。
关陵,原为“汉义勇武安王祠”。宋淳熙十五年(1188)始建祭亭,明成化三年(1467)始建庙宇,明嘉靖十五年(1536)形成陵园,始名"关陵"。
关公归天,关氏后裔相继迁来护陵,“关王故里”山西解州常平村反而无一姓关的了。第一个护陵人是关平之子关越,现已延续近七十代。关公后裔认定当阳关陵为祖庙,海内外信众也把关陵作为祭拜关公的主要目的地。
关陵,沿中轴线有神道碑亭、石坊华表、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对衬建筑有钟楼、鼓楼、碑廊、来止轩、博士署、春秋阁、伯子祠、圣像亭等。碑碣林立,古木参天。与这些建筑和风物相对应,也有不少民间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当阳市民间故事集》⑥载:
天纵“五阳地”,陵生“无头树”。相传,关公在回马坡被害后,无头之躯纵马奔向长坂坡,经过章乡时,太白金星大喊:“关将军,章乡龙精虎猛,汇五阳之气,此地你不睡还睡什么地方?”关公就从马上倒下来入地成冢。后来,人们把“五阳之气”说为“五阳之地”,意即关公“头枕洛阳、身卧当阳、脚蹬汉阳、手垂沔阳、面向太阳”。
在关陵,不管是柏树,还是柳树,都没有树梢。据说,这些树长成这样,是管树的神仙给封的。因为关公丢了首级,作为关公的护院树也不应有“脑壳”。不管什么树,只要栽到关陵里,树梢都会慢慢地枯死,只长枝丫子,并会向着关公的坟茔歪着长,像是在低头作揖。
蟒蛇护棺椁,墓雕数不清。关公坟大如山,最初没封墓门。用金丝楠木做的棺材,离地三尺用铁链吊着。墓室里有一缸金,一缸银,一缸香油,一对童男童女,庙里定时派人下去打扫。有一回,下去的人发现童男童女变成两条巨蟒缠在棺材上,尾巴刷得铁链子当当响。庙里一怕巨蟒伤人,二怕金银被盗,就把墓门封死了。
关公墓砌有一转青石围墙,围墙上雕有64个和尚头。护灵的童男童女常附身于上,弄得人们难以 数清。荆州有个香客跟人打赌,说数不清和尚头就不回荆州了。他买了64顶草帽,数一个、戴一个,帽子戴完了,还有一个和尚头。这个香客又把帽子取下来反转,一转上头,帽子又多了一个。只得当场认输,烧了帽子,磕头上供。
关公夜读春秋阁,皇帝赐联达旦亭。明朝时,关陵大殿香案上的香签,每到半夜就像有人摇的响,接着就有读书声。有个和尚想弄明白,就在夜里藏到了大殿圣像后,听到签响人语就追着找,找到春秋阁,隔着门缝看,原来是关公的神灵坐在灯下读《春秋》。从此和尚们每天入睡前,都要把春秋阁扫一遍、掩上门,方便关公神灵读书。
关公神灵“秉烛达旦”读《春秋》,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下旨在关陵建了一座“达旦亭”(又名圣像亭),还手书御制了一副楹联:“午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地不焚香”。至今,这副楹联还挂在达旦亭的亭柱上。
关公梦赐井水,赤兔啃来庙田。关陵庙原本没水井,吃水要到沮河里挑。庙里和尚就寻思挖口井。可是,井挖成了却没得水。五月十三是关公的磨刀日,有一年磨刀日的前夜,关公报梦给老和尚,说磨刀雨滴在井里后,只要灌进一百担水,井水就会永不枯竭了。第二天,和尚们照做了,果然水井满盈盈,长年不干了,但就是打起来的水,总会漂着一层水锈。据说,这是关公磨刀时滴的刀浆子。
过去护陵的关姓人只做小生意,是赤兔马啃来500亩庙田才种地的。那片地原为金姓土豪所有,可自从修起了关陵庙,年年种的麦子成半头桩。金家要长工守夜,发现是马殿里雕的赤兔马跑来啃掉的。金家跑去衙门呈上状纸:“五百亩,放马洲,只能种,不能收。”县官一摸脑壳,却把“放马洲”断给了庙里。庙里用檀木在马殿做了一道围栏,赤兔马再也没有夜里出去了。
在关陵,还有不少关公威灵、赤兔显灵和奇异风物的传说。比如:关公显灵不下雨,关公惩治汉奸,赤兔马怒摔日本兵,磨刀雨与龙晒衣,等等。
当阳是关公显圣之地。
《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精彩描述了关公英魂在此稽首顿悟、显圣护民的过程。无独有偶,在当阳民间和关氏后裔中,也有许多与关公显圣相关的故事与传说。《当阳名胜古迹》⑦、《长坂坡》⑧载:
关公稽首玉泉山,赤兔马刨珍珠泉。关公遇害后英魂不散,人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刀,来到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净听到喊声抬头一看,只见云端之上有三人骑着高头大马,中间是关公,左边是关平,右边是周仓。关公和普净原本相识,看见普净在此,按下云头,下马作揖,请普净帮忙找回脑壳,以求复生。普净点化说:“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五关六将的人头又找谁要?”
赤兔马听了普净的话,知道关公复生无望,伸起颈项大声吼,四个蹄子拼命地刨,一下就刨出个大坑,立时坑里泉水喷涌。打那以后,这口泉水千年不断,日夜不息,人们称之为“马刨珍珠泉”。因为“珍珠泉”日夜喷涌,如珍珠跳玉,又被称做为“玉泉”。玉泉山、玉泉寺、玉泉塔,皆因玉泉而得名。
关公听了普净的话恍然大悟,默默带着关平、周仓隐身而去,化着神灵在玉泉山显圣护民。
立碑“显圣处”,敕建“小关庙”。关公隐身玉泉山显圣护民,人们感其恩德,在“珍珠泉”边塑了一尊石望表,上书:“汉云长显圣处”,立有一块石碑,刻着“最先显圣之地”。不仅如此,人们还在“显圣处”附近建了一座小庙,内塑关公像,俗称“小关庙”,四时致祭,岁以为常。据说,这是史上最早的关帝庙,也是关公信俗的原发之地。
到了南北朝时,有个皇帝敬佩关公忠义仁勇,改建“小关庙”,敕修显烈祠,并把它移到对面的一处山腰上。显烈祠建起后规模很大,沿中轴线分布有山门、大殿、三义殿等,两侧建有僧房。显烈祠人们仍称“小关庙”,但它座落的那座山却一直被叫做“显烈山”。
当阳是关公皈依之地。
关公为世人敬仰,佛教尊其为护法伽蓝神,道教尊其为三界伏魔大帝,儒家尊其为关夫子,与孔夫子齐位。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发端于关公的玉泉皈依。
佛教首开关公神化的先河,以增加本教的影响力,三教九流争相效仿,直接推动了关公崇拜的传播,使关公崇拜现象从区域性走向了全国。《关圣陵庙纪略》载:
智顗云游求道场,关公助建玉泉寺。隋朝有个禅师叫智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曾为杨广授过菩萨戒,杨广登基后赐其为“智者”,所以智顗又叫“智者大师”。
有一年,智顗云游到此,夜半树下坐定,入定中与关公相遇。关公稽首相拜:“久闻禅师大名,我愿献此山建道场,诚心皈依。”智顗说:“如此甚好,请助建山寺!”关公听罢,催动神力,顿时万壑震动,风号雷鸣,前劈巨岭,下填深潭,千仞高山、万丈深渊,化为平地。接着,根根栋梁,源源飞来。眨眼之间,栋宇辉煌,巧夺人目的玉泉寺就建成了。
关公受戒入佛门,赤兔化着“马状岭”。玉泉寺建成后,关公就放了赤兔马,去受戒皈依。赤兔马不舍主人,伸起颈项狂吼,四个蹄子乱刨。关公虽然不忍,但还是朝马屁股猛击一掌,头也不回地受戒去了。赤兔马吃痛,朝玉泉山西南方跑了100多里,又跑回来找主人。但关公已受戒完毕,去念经诵佛了。赤兔马见不到主人,只好又回头奔跑,跑到几里远的一处悬崖边,跳下去摔死了。后来,这个崖下聚土成山,慢慢变成一座马样的山岭,人们就把它称为“马状岭”。
晋王锡佳名,神像入伽蓝。《佛祖统记》称:智顗禅师入住玉泉寺,将入定后关公建寺庙、授五戒的事讲与弟子记录下来,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智顗还把此事报于晋王杨广,“广上其事,锡(同赐)以佳名,而公遂为此寺伽蓝神矣”,关公神像由此广布各地佛堂。
玉泉寺有一座“伽蓝殿”,里面供奉着高达丈余的关公神像。据说,玉泉建寺后,庙里遍塑金身,各殿堂供满了菩萨。关公被封护法伽蓝神和护国明王后,却没了供奉之处。智顗禅师就请关公再次显圣,建了一座殿堂,并请关公住了进去,并命名为“伽蓝殿”。还有一说,元朝时,玉泉寺有个和尚叫慧珍,特意在珍珠泉畔修正庙三间,取名“武安”,供奉关公神像,这才是关公最早的护法神殿。
当阳是关公的威武之地、壮烈之地、安息之地、显圣之地、皈依之地,也是关公崇拜的原发之地、关公文化的发祥之地。这些说法,散见于各种史籍和著述,也被世代传承的当阳地名传说、宗教掌故、民俗风情一一印证。
2018年,“当阳三国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做过一个统计,仅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当阳的地名就有53处;自上世纪末,当阳市在收集整理《当阳市民间故事集》、《当阳地名故事》《当阳三国传说》等活动中,搜集到的“当阳关公传说”就有200多个。因此,有人说,在当阳“抓一把风就能闻到三国的气息,掬一捧水就能浸润关公的信义”。关公精神,已溶入当阳血脉,世代传承;关公文化,已植根当阳人心,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