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上承开国之绪业,下启一统之宏图。他一生育有十一子,除了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外,还有2人成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另有1人死因可疑。
皇长子豪格(1609年-1648年):生母是继妃乌喇纳喇氏,少年时便跟随祖父努尔哈赤征讨蒙古,并显示出了卓越的作战能力,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取代杜度而成为“四小贝勒”之一。
1626年,跟随大贝勒代善征讨蒙古扎鲁特部,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随后又在对明作战时屡立战功,于1632年晋封为和硕贝勒。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但没过多久,就因为流露出对父皇不满的情绪,而被降爵为贝勒,直到3年后,才又因战功恢复了原来的亲王蜂聚。
清朝在入关前,汗位继承采取推举制,努尔哈赤生前曾明确提出,后金新汗由八和硕贝勒中择优产生。
因此,在皇太极突然猝死于盛京后,新君便仍要由高级贵族集体推举产生。
豪格作为嫡长子,又屡立战功,在皇位继承中与叔叔多尔衮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最终在以孝庄太后和索尼、鳌拜等人的坚持下,豪格、多尔衮各让一步,折中改立年仅六岁的皇子福临为新君,以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
多尔衮摄政期间,豪格虽然在征伐四川时,消灭了张献忠政权,但仍然遭到了多尔衮的构陷,不但被削爵,还被投入大牢,不久便死于狱中,享年40岁。
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不仅为大哥平反,恢复了和硕肃亲王的爵位,还追谥“武”,成为清朝第一个被追谥的亲王。
乾隆朝时,入太庙,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次子洛格(1611年~1621年):豪格胞弟,早殇。
皇三子洛博会(1611年~-1617年):生母是元妃钮祜禄氏,早殇。
皇四子叶布舒(1627年~1690年):生母是庶妃颜扎氏,初封为镇国将军,康熙八年(1669年)才晋封为辅国公。1690年去世,享年64岁。
皇五子硕塞(1629年~1655年):生母是侧妃叶赫那拉氏在硕塞出生不久,就被皇太极赐给了内大臣詹土谢图为妻。
1644年,顺治帝定都北京后,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不久,又被授封为定国大将军,率军南下攻溃了李自成起义军,并斩杀了马世尧。
次年,又领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
1649年,因军功晋升为亲王。次年,受豪格牵连,被多尔衮降为郡王。顺治帝亲政后,恢复为和硕承泽亲王,并得到重用。乾隆朝时,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硕塞不仅能征善战,还擅长画山水画,是十二位大铁帽子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可惜天妒英才,年仅27岁便因病去世了。
皇六子高塞(1637年 ~1670年):生母是庶妃那拉氏,与兄长们不同的是,高塞的特长体现在在文艺方面。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乐理,著有诗集《恭寿堂诗》一卷。
1670年,去世,年仅34岁,生前爵位为镇国公。
皇七子常舒(637年~1699年):生母是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初封镇国将军,康熙朝晋封为辅国公;1675年,被削爵,直到1698年才重又授封辅国公,次年去世,享年63岁。
皇八子(1637年~ 1638年):生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海兰珠——崇德五宫之一的敏惠恭和元妃。为了庆祝此子的出生,皇太极不仅大宴群臣,还颁发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
可惜,皇八子出生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起名便夭折了。
皇九子福临(1638年 ~ 1661年):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太后,
皇太极去世时,福临年仅六岁,本不具备皇位竞争力。
但却在大哥豪格与叔叔多尔衮相持不下时,在母亲孝庄的运作下,渔翁得利,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由叔叔多尔衮和堂叔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1650年,福临亲政,重用汉官,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并推行屯田、鼓励垦荒,对缓和民族矛盾、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61年,死于天花,年仅24岁。
皇十子韬塞(1639年~ 1695年):生母是庶妃克伊克勒氏,初封镇国将军,康熙朝晋封为辅国公。1695年去世,享年57岁。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1642年~ 1656年):生母是懿靖大贵妃。
1655年,封为襄亲王,次年去世,年仅15岁。
关于他的死亡,有一种说法是,顺治帝最宠爱的董鄂妃本是嫁给他的,去给孝庄太后请安时,被顺治帝看上,有了私情。
于是,顺治帝封这位幼弟为襄亲王,让他带着八旗军到南方去打仗。
后来,博穆博果尔在军中得知董鄂氏与顺治的私情,回到家中责问董鄂氏,被顺治掌掴,刚烈的博穆博果尔气极自杀。
总结:皇太极十一子中,除九子福临称帝外,另有3子早夭,2子后来成为铁帽子王,其余5子也均得封受爵,但其中一子死因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