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凡釆之屬皆从釆。讀若辨。蒲莧切
【译文】:釆,辨別。像兽指爪分别的形状。凡釆的部属都从釆。音读象辨字。
【构字解读】:
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甲骨文像个“米”字,十字周围四个点;金文字形下部有些弯曲,有朝左的有朝右的;小篆字形改为了上部朝右弯曲,演变到楷书,上面成为了一撇。按许慎的说法:像兽指爪分别的形状,即象形字。清段玉裁说:“仓颉见鸟兽蹏迒(tí hánɡ,意思是蹄爪的痕迹)之迹。知文理之可相别异也。遂造书契。釆字取兽指爪分别之形。”从爪印的不同来辨别不同的鸟兽,故“釆”通“辨”,辨别之意。
从甲骨文字形像“米”的那个“釆”之形,也不想鸟兽蹄爪痕迹?许慎和段玉裁都没有见过甲骨文,说服力不强。张世超等认为“釆”从“力”从数点,数点象谷粒种子,翻土播种之意,是播種的「播」字的初文。后增从“田”从“手”作“播”。也有些道理。因此甲金文“釆”构形初义不明。
“釆”的本义是辨别,分别。现在已不常用。稍做了解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釆”与“采”的区别。特别是小篆字形,差别很清楚。采是会意字,像伸手去采树上的果实。
釆 | 采 |
【例字】:
番: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附袁切
“番”常用的读音有四个:fán、fān、pān、pó
1、“番”读“fán”时是本义,即“兽足谓之番”。见李学勤主编的《字源》。《玉篇.釆部》称:“番,兽足也,或作蹯”。后来兽足这个字义写作“蹯”(fán)。“番”在古时也通“藩”,表示篱笆:《荀子·礼论》:“抗折,其䫉(貌)以象槾茨番阏也。”也通“蕃”表示茂盛:《无极山碑》:“草木番茂。”这个读音的番现在几乎不用了,字义也发生了变化。
2、读“fān”时,这是现代汉语常用读音,字义较多。⑴轮换、代换:轮番。⑵外族或外国的:《天工开物·乃服·褐氊》:“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番茄、番邦。⑶次数或遍数:屡次三番。⑷次数、回、倍数:收入翻了一番、几番风雨。⑸种:一番江水一番鱼。
3、读“pān”时,只有两种用法:⑴地名“番禺”。旧县名,1992年改为番禺市,2000年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在今广州市南郊。⑵姓氏。
4、读“pó”时,同“鄱”。古楚国地名,叫番邑。故地即今江西省鄱阳县。《史记·楚世家》:“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
宷shěn: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徐锴曰:“宀,覆也。釆,别也。包覆而深别之。宷,悉也。”式荏切。
,篆文宷从番。
大致意思是:宷,详尽。了解的详尽周密。由宀由釆会意。徐锴说:“宀,覆盖的意思。釆,辨别的意思。包裹覆盖却能很深入的辨别就是宷,即详尽。”
是篆文宷,由番构成。宷。这个字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取代它的是“審”,简化为“审”。
甲骨文未见“宷”字,其字形下面有从“口”的有从“日”的,小篆有从田的字形,后来隶书楷书延续了这种写法。其字构形和初义不明。现在的字义如下:
悉xī:詳盡也。从心从釆。息七切
“悉”是后造之字,始见于战国。本义是详尽。由心由釆会意。《史記‧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大致意思是: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由详尽周全可引申为尽、皆、全。《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六年春二月, 吴汉下胊城 ,天下悉定。”也可引申为知道了解。例如:洞悉、熟悉。
釋shì: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从睪聲。賞職切
大致意思是:釋(简体为释),解的意思。从釆,釆是取其分辨区别事物的意思。从睪(表示通过眼睛的观察来区别事物),睪也表示读音。
甲骨文“释”从“㚔”从“”,“象双手脱离手枯,表示释放、放开,这是释的初文。后来字形出现了繁化。释是釋的草书楷化。
现在释是常用字,字义也很多。略举几例:
⑴赦免并给予自由
《逸周书.克殷》:“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
⑵消除、解除
《国语.晋语四》:“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
⑶放下
《庄子.养生主》:“庖丁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⑷注解、阐释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
⑸解,消溶
《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釋”
⑹泛指佛教: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简称;佛教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