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假日经济动能澎湃
在大美安徽,人们品文化名山、叹奇松怪石、看徽州古村、赏水韵湿地,徜徉于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交融的徽风皖韵之中;在上海,全球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等经济形态场景,正重构全球消费创新生态;在山城重庆,游客漫步千米紫藤长廊与万亩金色油菜花田,沉浸式体验田园休闲度假……眼下,假日经济别样红,越来越成为一种具象场景、一个网络“热词”,引发广泛热议,不断爆火出圈。
可以说,假日经济的火热场景,既彰显了健康、休闲、绿色、数字、融合等消费潮流新趋势,也折射出我国假日经济市场所具有的强大韧性、活力和动能。
何谓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休闲和娱乐等消费的行为,进而带动供给增加、促进市场繁荣、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
近年来,随着假日消费产品、内容和服务的持续完善优化,消费活力得以有效释放,居民假日经济消费活力旺盛,假日经济热度持续向“高”攀升、向“新”而行。
数据彰显假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2023年,我国居民国内出游人数为48.91亿人次,相较于上一年增加23.61亿人次,增长幅度为93.3%。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7.65亿人次,同比增长5.9%;游客总花费7008.17亿元,同比增长6.3%。
应当看到,假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消费场景中,项目内容、消费模式、商品种类等高度相似,创新性、内涵性、特色性不足;有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消费感受体验不佳,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还有的在下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综合承载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此同时,也应实事求是看到闲暇时间、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制定专项措施、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权益保护等方面,对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进一步释放假日经济新动能、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
以“增”减负。增收减负是提升消费能力、赋能假日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并从“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着力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说到底,让老百姓的钱包更加丰盈起来,消费的热情、意愿才能旺起来,也才能更好激发假日经济澎湃新动能。
以“新”提质。进一步探索丰富假日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比如,有的地方或景区打破传统界限,实现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深挖特色优势、历史文化、数智科技,将餐饮、文旅、购物、娱乐等内容元素跨界创新融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假日经济消费需求。
以“优”扩容。进一步完善优化下沉市场消费基础设施,比如,聚焦“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全链条全方位完善交通、餐饮、住宿、景区、购物、娱乐等假日经济发展要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环境整治,增强承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消费品质等等。
以“制”聚力。进一步加强假日经济政策举措和制度体系多样化、标准化支持建设,比如,前不久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消费维权提效、消费环境共治、消费环境引领等五大行动。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对大幅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梁修明)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