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响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于硎’。”
后人由此总结出成语“庖丁解牛”。
意思是: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庖(厨师),非常擅长于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来展示。
庖丁宰牛剔肉时,凡是手碰、肩靠、脚踩、膝顶之处,都会发出淋沥沥的响声,挥刀一剌,骨肉分开。姿势之优美,犹如古舞《桑林》;声音之动听,犹如古乐《咸池》。
梁惠王啧啧称奇:“技术怎么可以达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
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庖丁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司知止而神欲行。似乎天理……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意思是:臣下所注重深究的,是解牛的规定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之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心灵感应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心灵感应还在继续。依照牛生理方面上的构造,砍入牛体筋骨相撞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况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 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少说也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像刚在磨刀石上刚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蒲;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绰有作,那么刀刃的所到之处必然就有余地的呀。
庖丁又说道:“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意思是:庖丁继续说道:“因此,十九年来,我宰牛的刀刃还像从磨刀石上刚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更加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在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柔,豁啦一场,牛的骨和肉就一下子全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起刀站超越来,举目四望,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将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游刃必有余地矣”这两句不仅是庖丁神乎其神的厨艺,更是关乎每个人做决策时的精妙比喻。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中外,每逢“千年之未遇变局”,总能出现做决策这把“解牛刀”的身影。小到一个个体、一个部落的物竞天择,中到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一个企业的优胜劣汰,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生存竞争和发展抉择,从来都是一贯而之。
成也决策,败也决策,只要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决策时,以哲学观为刀柄,以方法为了刀刃的“解牛刀”,就能够让困难与迷思迎刃而解。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水土孕育不同的决策和部署,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个人都应该精于对复杂人性的动态把握、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才不至于在作出战略决策时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