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大权一旦在握,他连续做了3件大事:粉碎嫪毐集团叛乱;将牵涉其中的宰相吕不韦解职,归于洛阳;囚禁母亲赵姬于雍城。这里不说嫪毐与赵姬,单表吕不韦。
(嬴政)
吕不韦回洛阳后,本想专心务农,可他实在是专心不了。因为六国国君听说他解职,纷纷派使者至洛阳,以高官厚䘵为条件,求他出山。其盛况空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宾客络绎不绝,道上站满了人,一眼望不到头……
这让吕不韦感到害怕,他倒不是害怕六国宾客过多,会出什么乱子,而是害怕此事被嬴政知晓。吕不韦最清楚嬴政此人心狠手辣,之前他祸乱后宫,又是嫪毐入宫的引进者,嬴政本有杀他之意,只是碍于他功劳太大,才解职了事。现在六国宾客都来洛阳找他,嬴政完全可以以通敌之罪赐死他。
果然,六国宾客齐聚洛阳的事传到了咸阳,嬴政知道了此事,大为光火。嬴政认为:吕不韦此人太重要,他在秦国任宰相十二年之多,对秦国经济军事,内政外交,上上下下都了如指掌,若他意志不坚定,到了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相,对秦国统一大业定是极大的阻碍。按照嬴政一贯的作风与狠辣的手段,他认为最好的吕不韦,应该是死了的吕不韦。
可是,吕不韦在秦国功勋卓著,口碑又好,处死他不仅影响自己名声,也影响大秦的名声,更会令天下英雄寒心。所以,秦王嬴政希望以文人的"曲笔"手段,让吕不韦"自愿"自尽,又不露痕迹。
(吕不韦)
于是,秦王嬴政精心制作了一封诏书。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如实记录了这封信的内容: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注意这短短三句话的重大玄机。
最后一句"其与家属徙处蜀!"是对吕不韦新的安排,要求他离开洛阳,迁往蜀地。但这并非嬴政心中所愿;开头两句,是重责吕不韦,此二句用意极为深远。
嬴政在开头用了二个责问句:1、君何功於秦?2、君何亲於秦?这两句责问,如两把尖刀,插进了吕不韦的胸膛。
要知道,吕不韦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嬴政责问的那二件事:一是他对秦国的功劳,包括灭东周国,修郑国渠,编《吕氏春秋》,削弱赵国与楚国;二是他与嬴政的亲近关系,由于他对嬴政的悉心教导,让嬴政迅速成长,嬴政一直叫他"仲父"。这二件事,是吕不韦地位崇高的基础,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现在,嬴政就是要推倒吕不韦心中这两大精神支柱,既不承认他的文治武功,也不承认他与自己的亲近关系。这相当于抽了吕不韦的筋,此后,吕不韦就算身体还活着,精神却死了。那么,他还迁往蜀地做什么呢?那不就是个活死人吗?如果吕不韦明白这一点,那他自杀是无疑的。
(嬴政)
可见,嬴政有多狠。
诏书拟好后,秦国许多大臣都看了,但都没有看出其中深意。大臣们纠结于将吕不韦迁往蜀地合不合适?因为吕不韦对秦国功劳之大,天下皆知,用"迁蜀"的方法来对待他,会让天下英雄觉得秦王嬴政无情无义。
所以大臣们都不同意迁吕至蜀,也都不愿意替嬴政去洛阳传诏书给吕不韦。
这时候,李斯站了出来,他愿意去洛阳传诏书。而且,李斯还高调替嬴政解围,他对群臣说:"大王这样做,其实是对文信侯的保护。"
明明是伤害,怎么成保护了?李斯的逻辑是这样的:
吕不韦留在洛阳,对他自己非常不利。因为六国都派使者来请吕不韦,吕不韦就算意志再坚定,也难保他不会在某一天发生动摇。而一旦吕不韦动了出山的念头,到了六国为相,必成为秦国的敌人,秦国必定会想法消灭他。
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所以秦王嬴政才把吕不韦一家迁往蜀地。如此用心良苦,难道不能说明嬴政是在保护吕不韦吗?
(李斯)
李斯替嬴政圆的这个谎,不可谓不高明。众臣虽然疑惑,却也不得不认可了嬴政的做法。可以说,李斯是一个"高级马屁精"。
李斯本为楚国人,由楚入秦之初,先在吕不韦府中做舍人,后来吕不韦又将他举荐给嬴政。公元前237年,嬴政因烦恼于外客与宗室之矛盾,一怒而驱逐六国在秦之外客,李斯挥毫而著雄文《谏逐客疏》,让嬴政幡然醒悟,又迎回外客。李斯因此闻名于诸侯,职务也得升迁,做了大秦的廷尉。
然而跟随嬴政日久,李斯已由智转"奸",凡事但求合乎嬴政心意,并不追求真与善。他既能猜中嬴政心思,又能为嬴政解忧,嬴政已离不开他了。
(老年李斯)
很明显,李斯早就看出了嬴政的心思,既不想亲手杀吕不韦,又不想让吕不韦活。李斯也认可嬴政的做法,于是亲往洛阳传诏。
李斯来到洛阳,与吕不韦尴尬相对。
为什么尴尬?
昔日,吕不韦是李斯主人,现在,李斯来送曾经的主人上路,这不尴尬吗?
尽管可以装,因为诏书最终对吕不韦的安排是"迁蜀"。但不需要装,因为吕不韦与李斯都是心眼明亮的通透人。
李斯宣读了诏书内容,吕不韦表现平静,波澜不惊,实际内心却翻江倒海。待李斯走后不久,吕不韦一边看着诏书,一边流着泪,一边烫着酒,然后将毒药放入酒中,坦然喝了下去……吕不韦知道,他没有路可走了,他可不愿意做一个没有精神的行尸走肉。
(三个人难得在一起。中间为嬴政,左为李,右为吕)
《大秦赋》中,吕不韦死后,嬴政听闻,流泪了,不知那是悔恨的泪,还是歉疚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