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通报的依据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具体包括:
法律法规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该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进出口商品检验行政处罚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商检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商检机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或者暂时停止接受报验。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违反相关规定,由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
行业规定
《江山市农业局违反作风效能建设有关规定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做与工作无关事项,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并扣发考核奖。
组织内部规定
企业奖惩制度: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可以规定,员工如违反考勤制度、未按时完成本职工作等情形,可以给予通报批评。
公司《奖惩管理规定》:公司可以制定具体规定,明确哪些行为可以给予通报批评,例如未经许可不参加培训、会议等。
个人行为
考试违纪:如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并制止,最终受到党内通报批评处分。
项目管理
造林质量检查验收:在造林项目中,如出现未经批准随意变更造林任务和建设内容、使用假种子、不按标准进行造林设计或施工、虚报造林数量和质量等行为,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将给予通报。
这些依据表明,通报批评可以适用于违法、违规、违反组织规定或个人行为,具体给予通报的依据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规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