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截至当地时间6日晚,此次缅甸强震已造成3564人遇难、5012人受伤,另有210人被报失踪。
缅甸地震发生之后,多支中国救援力量星夜驰援,在曼德勒昼夜奋战,以最快响应诠释"中国速度",以最硬本领展现"中国担当"。云南救援医疗队震后18小时即抵达缅甸,更是成为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4月6日,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共搜救出9名幸存者。而当地时间4月6日下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来到曼德勒中国救援队伍营地慰问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全体成员,对中方救援队伍震后到缅全力救援表示感谢。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此次赴缅甸救援的救援队伍和队员,通过他们讲述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的救援工作。
面对高温采取轮换制大家积极性很高
缅甸地震发生之后,3月31日下午,19名来自河北各地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紧急出发,于当晚抵达缅甸仰光机场,随后奔赴灾情严重的曼德勒展开救援。

河北救援力量在震后现场
石家庄蓝天救援队薛令涛是此次河北救援力量成员之一。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是31号早晨出发去的缅甸,当天乘飞机到达仰光后,改乘大巴赴灾情严重的曼德勒展开救援。救援队携带了两台蛇眼探测仪、一台声波探测仪、还有一台雷达生命探测仪,还携带了一些破拆工具。考虑到震区的情况,救援队还随身携带了一些药品。
从仰光坐车快到曼德勒的时候,他们从车里看到外面有一些房屋倒塌,路面也发生了断裂。“曼德勒外围的一些围墙塌了,楼基本没事,再往里走就发现一些建筑物倒塌了,包括一些楼房、宾馆等。”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住在户外。当地一个公司有个大院,院子里有钢结构的铁棚,他们就在铁棚下面搭起了帐篷。在基本的救援物资方面,薛令涛说,他们到当地的时候,水和电都是中断的,但好在救援队有矿泉水。在吃饭的问题上,救援队随身携带了几天的补给,当地的商会也送了一些物资给救援队。“在曼德勒,当地商会给救援队配备了翻译志愿者,安排了向导,还有一些华侨组织经常给救援队送水、送吃的。”
由于地震对当地通讯造成了严重破坏,曼德勒部分地区通信中断,有的地方一点信号也没有,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救援队提前携带了卫星通讯设备。因为他们要在作业区救援,但有些地方距离营地太远了,还是无法通讯,“虽然跟后方沟通有时候信号不好,但我们也不能为了发个信息就去别的地方。”
薛令涛说,这是他第一次来缅甸,到了之后,他发现这边温度非常高,穿着救援的服装感觉到非常热。面对这种情况,为了防止中暑,救援队采取轮换制,“在一个救援点上不可能所有人同时上,气温又达到了40 度左右,大家就轮流干。”大约 40 分钟,救援队员就赶紧换轮换,给队员们留时间缓一下。在救援的时候,队员们还要做好防护,“我们不可能穿短袖干活,所以高温之下还是挺难受的。”
薛令涛介绍,他们到达之后就投入到救援之中,“大概干到夜里1点左右,然后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又起来继续搜寻。第二天我们没有进行夜巡,干了一整个白天。我记得那天温度特别高。因为持续救援,有队员轻微中暑,还有一些身体不舒服,大家就安排这些人赶紧补水休息,喝一些藿香正气水,“面对这种恶劣的情况,我们肯定也要做一些准备。”
薛令涛回忆,救援工作除了搜寻,还有一些破拆工作,“发现疑似生命信号后,就马上破拆,我感觉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破拆,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破拆之后发现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薛令涛告诉北青报记者,救援期间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在救援,有个当地男性失去了妻子和孩子,救援队在搜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遗物,当把这些遗物交给这名男性的时候,对方非常地激动,不停地对他们表示感谢。通过翻译的介绍,他们才知道对方说以后生活还要继续,这些遗物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念想,算是最大的安慰。
对于此次赴缅甸救援,薛令涛说,近几年中国社会救援、社会应急力量发展迅速,大家的救援技术、救援能力、装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长足提升。跟以往的跨国救援相比,他觉得这次缅甸救援大家的积极性更高,因为缅甸有很多的华人、华侨,“在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简报,一个被困住的女生在纸上写了字,‘亨猪好好活下去,艳爱你’,全部是汉字。”薛令涛说,他把这件事发了一个朋友圈,好多人问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开展国际救援,“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受灾的人里面有好多华人、华侨。”
救援时遭遇余震当时真是吓坏了
缅甸地震发生之后,根据应急管理部、湖南省应急管理厅调度指令,3月29日,岳麓蓝天救援队第一批次救援队员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出发赶赴缅甸地震灾区,协助抗震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当地时间3月30日9时30分,岳麓蓝天救援队在曼德勒佛学礼堂,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1名仍有生命体征的幸存者,队长谭章对现场不稳定因素进行评估后,当地消防队开展破拆营救,成功将幸存者救出。

岳麓蓝天救援队
4月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谭章,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接到撤离通知,并安全撤离。对于撤离的原因,他说,因为救援持续了一段时间,已经超过了120小时,继续搜救的希望渺茫,他们地毯式搜索的时候也已经检测不到生命迹象,所以接到通知后就撤离了。
谭章说,他们3月29日早上6时30分从湖南长沙出发,先到达云南昆明,下午2时30分抵达缅甸仰光市。“我们队伍中最大的是1963年的,62岁,最小的是2006年的,19岁。”此次岳麓蓝天救援队共派出20人次,其中第一梯队5人,第二梯队9人,第三梯队6人,“我们第一梯队带了3台雷达生命探测仪,是湖南正申科技免费提供给我们的,第二梯队带了很多地震救援用的液压破拆设备,第三梯队带了华诺星空的雷达生命探测仪。”
谭章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救援的地方是曼德勒市教理学院,据当地媒体报道当时有270人在考试,“在现场看到尸体的时候心里真的是说不上来什么了。”谭章哽咽着说:“我们通过雷达生命探测仪发现有一处生命迹象,后续发现有一个20岁左右的男性被卡在了二层的地方,他的腿被三楼的梁和二楼的梁压住了。”谭章回忆,他看到对方的手一直在挥舞,“我觉得他是想找一个支撑点,然后我就握住了他的手,想给他传递一些温暖的感觉,让他坚持下去。”谭章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2018年参与过泰国的一次救援,当时因为他们是在地下的水里面,很冷,每一个小朋友救出来的时候,他都是握着他们的手,想给他们一些热量和温暖,所以这次到缅甸救援的时候是同样的想法,就是让他们活下去。“我们一直从上午干到下午差不多5点多的时候,离地震差不多50个小时,但是当地的医疗条件较为匮乏,加上当地的温度一直特别热,40多度,就先给他上了一罐氧气和一些流食给他吃。但是到最后差不多快救出来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支撑住。”
在救援过程中,谭章提到他们需时刻注意不断发生的余震,“我们遇到过两次,我们在救援的过程中,和中国国家救援队、厦门曙光救援队和上海三栖救援队在一起,大家在进行破拆救援的关键时刻。突然‘咚’的一声,整个楼都有强烈的震动的声音,当时真是吓坏了,里面还有我们20多位救援人员,幸好没事。”
遇难者家属强忍悲痛提醒救援人员注意安全
4月7日,北青报记者从上海蓝天救援队获悉,上海蓝天救援队6名队员夏亮、韦念远、刘明、倪庆、胡苏驰、郭宝仁于3月31日从上海出发,经泰国曼谷转机抵达缅甸仰光市后,乘车赶赴缅甸曼德勒市。北京时间4月5日20时08分该队结束阶段性任务,开始乘坐大巴从曼德勒撤离,6日上午到达缅甸仰光机场,分乘两班飞机返回上海,8日下午2点左右到达上海。在为期7天的行动中,队员们克服余震、高温等多重挑战,共搜寻挖掘并移交7名遇难者遗体,并将剩余救援物资移交后续救援力量。

上海蓝天救援队
上海蓝天救援队一行6人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照明无人机、电镐、液压钳、汽油发电机、医疗包、通讯设备等救援装备进驻云华师范学院临时营地。在作业区,上海蓝天救援队队员们采用分片区网格化搜索策略,顶着日均35°C的高温,在粉尘弥漫的环境中开展废墟清理,搜救期间全程需佩戴N95,个别现场需戴防护面具,夜间则用照明无人机和汽油发电机维持搜救和破拆作业,领队夏亮表示,“期间我们多次遭遇余震和局部坍塌险情。”在震区救援过程中,上海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经历了诸多令人揪心的时刻,“当一名队员看到已经不完整的遇难者时,眼睛瞬间泛起泪花。就在旁人以为他会退缩时,他稍作停顿后仍毅然上前转移遗体。更令人痛心的是,一名儿童遇难者保持着爬向逃生通道的姿势,眼神中似乎还带着求生的渴望。”
夏亮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在救援现场,一些遇难者家属强忍悲痛提醒队员们“不要着急,注意安全”。在持续高温下,队员们虽已疲惫不堪,但稍作休息后仍坚持返回一线继续搜救,“我们自带了压缩干粮和瓶装水,后期当地华人志愿者送来热食。”
夏亮表示“虽然没能找到幸存者,但让逝者得到尊严的安葬,给生者带去些许安慰,这就值得。”目前,上海蓝天救援队返程前已将药品、睡袋、防护服等关键物资移交后续救援队伍。
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曼德勒市救出的第一位幸存者
北青报记者从深圳公益救援队获悉,按照应急管理部统一调配部署,深圳公益救援队组织首批23名专业救援队员和1条搜救犬,携带超1吨的救援装备和物资,于3月30日9时抵达震中曼德勒市。

深圳公益救援队
当天下午,深圳公益救援队在长城酒店探测定位到被埋压的生命体,之后经过9个多小时的联合营救,于3月31日凌晨营救出1名缅甸籍35岁孕妇。这也是中国救援队伍在曼德勒救出的第一位幸存者。随后深圳公益救援队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于4月2日配合中国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在金色乡村酒店救出1名受困125小时的52岁缅甸籍男性。至此,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成功救出了9位幸存者。
截至4月4日,深圳公益救援队共完成42个工作场地的快速评估,入内搜索26处,破拆排查11处;救出幸存者2人、协助移出遇难者遗体5具,现场处置伤患3人;协同中国救援队伍开展灾民点医疗巡诊,处置伤情11人,发放药品380人次;在行动期间,深圳后方信息中心安排402人次24小时值守,为前线提供各类技术支撑。
4月4日中午,接撤离通知,深圳公益救援队结束在缅甸的救援任务,开始有序撤离,24名队员全员于4月7日下午返回深圳。
实习生 武昱含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