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东
近日,一则“男子高速开智能驾驶睡觉一小时,超速行驶百公里,记6分罚400元”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智驾技术的广泛讨论。关于智驾,买卖双方都应保持一份理性。
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驾驶员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当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汽车的智驾系统都处于L2级,只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自动驾驶。然而,部分驾驶者却将“辅助驾驶”误认为“自动驾驶”,甚至在行驶过程中睡觉、玩手机等。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生命安全的极大不负责任。类似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2021年,蔚来汽车车主在高速上使用领航辅助功能(NOP)时,因车辆未能识别前方障碍物,导致严重事故,车主不幸身亡。前段时间,小米SU7在高速施工路段因智驾系统未能识别障碍物,发生事故并引发爆燃,导致三人丧生。这些案例表明,智驾技术在面对复杂路况时仍存在明显不足,驾驶者过度依赖智驾技术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与此同时,作为新能源车企,也不能过度宣传智驾技术。一些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夸大智驾的功能,使用模糊的表述如“高阶智驾”“接近完全自动驾驶”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车企有责任在用户手册和交互界面明确标注功能边界,避免过度承诺。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智驾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宣传和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同时,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智驾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技术的进步不能成为忽视安全的理由。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智驾技术真正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