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v
曾几何时,电视作为家庭娱乐的核心,是每个家庭客厅里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共享欢乐时光,这样的场景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彩电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3086万台,同比微降1.8%。虽然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5.7%,达到1271亿元,但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大屏化以及高端化趋势,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全面复苏。
从2024年618期间的数据来看,中国彩电线上市场销量规模为247.9万台,同比下降18.1%,销额规模为84.0亿元,同比下降9.1%;线下市场销量规模为82.6万台,同比下降5.8%,销额规模为54.8亿元,同比下降1.7%。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彩电市场正面临着需求走弱的困境,整体销量持续低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彩电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头部企业如海信、TCL凭借着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以及完善的渠道布局,在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除了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新兴品牌也在不断涌入彩电市场,试图分一杯羹。这些新兴品牌往往以创新的营销模式、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酷开电视的处境愈发艰难,市场份额不断受到挤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销量惨淡,被对手远远甩开
在彩电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酷开电视的销量表现令人堪忧。
根据洛图科技统计的数据,2024年我国电视市场出货总量为3696万台,其中创维电视(包含酷开)出货量为610万台。虽然创维在国内电视品牌中排名第四,但酷开作为创维旗下的子品牌,其具体销量占比并未单独列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酷开在市场中的存在感较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电视,2024年以710万台的销量和19.9%的占比排名第二。小米电视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和强大的营销能力,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4年618期间,小米电视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均名列前茅,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再看海信,这个连续十多年蝉联国内电视行业第一宝座的品牌,2024年在国内的销量高达800万台,占比22.5%。相比之下,酷开电视的销量规模较小,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严重挤压。在电商平台上,酷开电视的销量数据与头部品牌相差甚远。
除了销量不佳,酷开电视在用户体验方面也饱受诟病,大量用户的差评揭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系统卡顿是酷开电视用户反映最为频繁的问题之一。许多用户表示,在使用酷开电视一段时间后,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慢,无论是切换频道、打开应用还是操作其他功能,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严重影响了观看体验。
广告过多也是酷开电视被用户吐槽的重点。开机广告、节目间隙广告、应用启动广告……各种各样的广告充斥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让用户不胜其烦。从行业角度来看,智能电视投放广告是一种常见的盈利模式,但如果广告投放过度,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就会适得其反。酷开电视在平衡广告收入和用户体验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到位。
内容收费繁杂同样让用户对酷开电视感到不满。在酷开电视上,用户想要观看一些热门影视剧、综艺节目或其他优质内容,往往需要开通多个会员,而且不同的会员服务之间还存在着各种限制,让人眼花缭乱。这种复杂的收费模式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降低了用户对酷开电视的好感度。
在硬件质量方面,酷开电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用户反映,酷开电视的屏幕存在漏光、坏点等现象,影响了画面的显示效果。这些硬件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也对酷开电视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竞争加剧,酷开腹背受敌
在彩电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海信、TCL、等传统电视品牌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广泛的渠道布局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长期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传统巨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不断推动着彩电技术的革新。
海信,作为中国彩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多年来,海信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显示技术、芯片研发、画质处理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在显示技术方面,海信的ULED技术采用了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精准的画质调校算法,能够实现更高的亮度、更丰富的色彩和更深的黑色层次,在高端电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TCL同样在技术研发上表现出色。TCL拥有自己的面板生产企业——华星光电,这使得TCL在产业链上游具有很强的掌控力,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协同和成本控制。在显示技术方面,TCL在量子点技术和Mini LED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量子点技术能够实现更纯净、更鲜艳的色彩显示,TCL的量子点电视在色彩表现上具有明显优势,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在渠道方面,海信和TCL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庞大而完善的销售网络。无论是一线城市的大型家电卖场,还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小经销商,乃至农村市场的乡镇门店,都能看到它们的产品。这种广泛的渠道覆盖,使得它们能够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海信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在京东、淘宝、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上开设官方旗舰店,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扩大销售范围。TCL则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借助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和套餐捆绑销售电视产品,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品牌影响力方面,海信和TCL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海信以其高品质、创新技术和可靠的售后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多年来,海信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TCL则通过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以及积极的市场推广活动,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这些传统巨头,酷开电视在技术、渠道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在技术研发上,酷开电视的投入相对较少,技术实力相对薄弱,难以与海信、TCL等品牌在高端技术领域展开竞争。
另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小米、华为等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在生态优势和营销创新方面的独特能力,迅速崛起并在大屏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酷开电视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威胁。
小米作为一家以互联网思维和生态链战略著称的企业,在电视领域的发展可谓迅猛。小米电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生态优势,吸引了大量追求智能化生活的消费者。而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通信技术企业,在进入大屏市场后,同样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态优势,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相比之下,酷开电视在生态建设和营销创新方面相对滞后。
前景不明,酷开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OTT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彩电行业的一个新风口。面对彩电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身发展的困境,酷开电视试图通过转型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酷开在OTT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酷开就成立了深圳市酷开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互联网智能电视行业提供技术与运维服务,并自主研发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酷开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酷开系统已经成为了酷开在OTT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酷开系统还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不断优化系统界面和操作流程,使系统更加简洁、易用。酷开系统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搜索记录等数据,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影视内容和广告,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粘。
然而,酷开在OTT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广告过多的问题一直备受用户诟病。虽然酷开的广告模式能够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大量的广告投放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导致用户对酷开电视和酷开系统的满意度下降。
同时,OTT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酷开,海信、TCL、小米、华为等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OTT领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些竞争对手在技术实力、内容资源、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酷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OTT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其次,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核心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彩电行业这样技术密集型的领域。然而,酷开电视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成为了其长远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显示技术这一彩电行业的关键领域,酷开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外部供应商提供的面板和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如OLED、Mini LED等,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海信、TCL等传统巨头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研发团队。
相比之下,酷开在显示技术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与这些竞争对手在高端产品上展开竞争。这使得酷开电视在产品的画质、色彩、对比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往往处于劣势,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视听体验的需求。
最后,芯片技术也是彩电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电视的性能和功能。海信、TCL等企业都在积极研发自己的电视芯片,通过自主研发芯片,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技术协同和成本控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而酷开电视在芯片技术上主要依赖外部采购,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而且在芯片供应紧张或技术更新换代时,容易受到供应商的制约,影响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时间。缺乏自主芯片技术也使得酷开电视在性能优化和功能创新方面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硬件的潜力,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性能电视的需求。
破局之路与未来猜想
在彩电行业的寒冬中,酷开电视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危机中往往也蕴藏着机遇,酷开若能找准方向,积极变革,仍有可能在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然,酷开电视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并非毫无希望。只要酷开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就有可能在彩电行业的寒冬中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