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春季花粉及沙尘天气影响,近期广州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明显增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最新数据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门诊量较平日增长10%,其中伴发鼻息肉的复杂病例占比显著攀升。该院耳鼻喉科左可军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存在深层关联,过敏性鼻炎会加重慢性鼻窦炎的症状,而对于顽固性病例,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或可带来解决方案。

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往往还伴发鼻息肉,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
四大症状警示:“不识香臭”是危险信号
得过急性鼻窦炎的患者,都能深刻体会其带来的痛苦。“患者往往呈现四大典型症状:持续性鼻塞、流脓涕、嗅觉下降及头面部胀痛。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以嗅觉下降为主诉的病例——这类患者可能连煤气味、花香甚至厕所臭味都无法辨别。”左可军教授展示的临床案例显示,一名48岁男性患者因长期嗅觉失灵就诊,经内窥镜检查发现双侧嗅裂区几乎被荔枝肉状的息肉堵塞。
实际上,这类患者并不少见。据估计,我国约有1.07亿人患有慢性鼻窦炎,其中约1/3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为什么会长息肉呢?“鼻息肉比较复杂,它不是肿瘤,是炎症不可调和的产物,比如鼻炎太严重或会长出息肉来。”
许多鼻息肉的患者误将鼻腔内正常结构鼻甲当作息肉,左可军教授澄清:“真正的早期鼻息肉多藏匿于鼻腔深部狭窄缝隙,专科医生需借助内窥镜就可以在这些缝隙里就能把息肉找出来。”
他向记者展示的鼻息肉图片显示,早期息肉形似米粒般大小,逐渐长大后形状如“藠头”,质地如荔枝般柔软,随病程进展逐渐纤维化变硬。极少数患者因长期延误治疗导致“蛙鼻”畸形。“这些患者的息肉特别大,堵住鼻孔了,就好像如同青蛙的背影那么个形状,这是息肉长期挤压破坏面部骨骼的后果,这类病例虽然不多,但几年能见到一例。多数是因为患者逐渐耐受适应,未寻求积极治疗,把疾病拖成这个状况,我们需要警惕嗅觉神经对机械压迫极其敏感,若延误治疗,神经细胞将可能会被损伤。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嗅觉下降甚至嗅觉丧失。”左可军教授提醒。

左可军教授手术中取出来的鼻息肉
临床困惑:药物治疗到底能不能断根
以往认为,慢性鼻窦炎是因为急性期没治好,迁延不愈发展而来。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发现,有的患者一开始就是慢性的,因为检查发现其细胞并非急性的炎症细胞,而是慢性的。左可军教授表示,“目前业内认为,慢性鼻窦炎,尤其是复杂的慢性鼻窦炎,病理机制可能要从免疫失衡去解释,而并非简单只是一般炎症,这是鼻腔黏膜的免疫屏障失衡的一种疾病。”
那么,到底该如何规范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发鼻息肉?就在今年3月份,时隔6年!《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推出,指南在药物治疗上提到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和抗菌药等。左可军教授指出:“药物仍是首选方案。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不受太大影响。”
当然,有一部分鼻腔结构异常或者病情严重,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不过左教授也坦言,手术存在高复发风险,这一直是耳鼻喉科的一个难题,“这与疾病机制复杂性和既往治疗规范性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鼻用减充血剂仅短期使用。据了解,这类药物只有在鼻塞严重影响到睡眠和生活时才考虑使用,而且最好不要长期使用,一般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

左可军教授手术中
治疗手段迭代升级,生物制剂解决难题
对一些顽固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患者,传统治疗存在一定的瓶颈,左可军教授团队将目光投向生物制剂。“相比传统激素,生物制剂作用机制更全面,对2型炎症驱动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起效更快,药效持续的时间更长。”左可军教授透露,随着过敏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占比攀升,“我们通过对广州地区血样研究证实,过敏体质人群比例近十年显著上升,这类患者恰是生物制剂的重点适用群体”。
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让很多的难题迎刃而解。左可军教授认为,生物制剂对上气道的炎症疾病,包括过敏、息肉的治疗是一个有力的武器,起效更快,持续的时间长。因此,他也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关注新的治疗手段。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左可军教授仍强调:“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本质是免疫失衡性疾病,需树立终身管理意识。”他提醒患者,在花粉季等高发期应做好防护,“规范用药控制症状、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平时可以用盐水冲洗作为辅助治疗,最大限度维持生活质量”。
文|记者 张华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