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正在进行。在东进场路,曾经堆放的废土、水泥板等建筑垃圾,在工作人员、志愿者和专业清运团队的齐心协力下,被逐一清理;四平路社区的建筑废料也被有序清运。周边居民欣喜地发现,长期困扰他们的建筑垃圾正逐渐消失,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长期以来,建筑垃圾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难题。其随意堆放不仅影响市容,还因物料外露、堆放不稳带来安全风险;废弃建材易堆积,导致道路等公共区域通行不畅;运输车辆若未依规作业,会产生噪音干扰居民生活。
在建筑垃圾问题上,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短板,末端清理滞后于前端产生,执法监管存在漏洞,难以全面覆盖。面对这一难题,乌鲁木齐以“全链条闭环管理”破题,推出清存量、控增量、强监管三大举措,直击传统治理的痛点。通过全面排查存量违规倾倒建筑垃圾并建立整治台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源头管控和运输监管发力,遏制新问题产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规范运输,让治理更高效、更精准。
这次专项行动,不仅是环境整治,更是对市民期待的有力回应。为确保治理成效,乌鲁木齐正构建“市民发现―政府处置―群众监督”的闭环治理模式。同时拓宽市民反馈渠道,依托眼界12345问政平台、数字应用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鼓励市民举报违规行为。加强宣传教育,广泛传播建筑垃圾治理知识,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在建筑垃圾治理上,乌鲁木齐一直积极探索: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并推动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到2025年末实现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30%;建设标准化绿色工地,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防止遗撒和扬尘污染等。
乌鲁木齐的建筑垃圾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实践。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垃圾的增加,实现建筑垃圾的有效处置与资源再利用迫在眉睫。在管理手段创新的基础上,技术突破成为治理升级的关键支撑。一方面,积极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及处置情况;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让各类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此外,还需积极搭建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实现从产生源头、运输路线到处置终端的全流程数据共享。
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勾勒城市第一印象。正如随着乌鲁木齐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推进,类似的积极转变正在多个社区发生。在四平路社区、头宫社区、人民路南社区等,更多的居民当起了“监督员”。告别建筑垃圾的困扰,我们迎来的是干净街道、清新空气,以及对城市未来的信心与期待。建筑垃圾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永远在路上,未来的乌鲁木齐,或许会呈现这样的景象:建筑工地废料刚产生就被妥善回收,运输车辆稍有违规便被市民监督。在这里,“我家我治”,人人都是城市环境的守护者,这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所在。(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