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作者、年代和成书过程
《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三十九篇。包括: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是为《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又,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是为《海经》。此外,还有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篇,海内经一卷一篇。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鲁迅先生说:”《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事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间人亦有增益。”(中国小说史略)
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并进一步说明之。
《国话-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能知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回巫。“
可见,古代巫的社会地位是何等重要,他们通晓神话,祭祀,占卜,舞雩,地理,博物,医药等多种“学问”和“技能”。我们如果从巫的职事,学问”和“技能”与《山经》的内容相对照,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吻合的地方。
《山经》详述各方山川之号,以及祯祥怪异,鬼神之事,金玉之产,正是巫的神话、地理、博物知识。《山经》于每山必言主司之神,以及祭祀所用糈毛牲币,正是巫进行降神祭祀,祈祷诅咒活动的依据。《山经》记载各山川所产药物及其效果则是巫的医术范围。至于巫舞,在《山经》中也不乏记载。只有占卜术在《山经》中寻不到线索,也许是因为另有一部巫书《周易》专讲占卜的缘故。试看以下各段: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弯鸟,见则天下安宁。(西次二经)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南次二经)
——祯祥怪异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感。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西山经)——医药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中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西山经)
——山川之号、祭祠所宜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中次六经)——地理博物
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具)。合巫祝二人儛,婴一壁。(中次十经)
其祠,……干儛置鼓。(中次五经)
其祠,……干儛用兵以禳。(中次九经)
一一巫舞
《山经》自身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它是古代的一部巫觋之书。
《山经》记述海内各方名山大川,动植物产、祯祥怪异,祭祀所宜,写定的时间较早,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主要论据如下:五行之说盛行于汉代,汉代典籍几乎无不沾染五行色彩,而《山经》虽记述了南西北东中五方之山,却未与五行相配,可见是汉以前的著作。《山经》的地理观念比《禹贡》更原始,譬如,它想象中国四周被海包围,而《禹贡》则只在东方言海,这说明《禹贡》已更接近于实际。如果肯定《禹贡》是战国末年的作品,那么,《山经》必完成于战国中期以前。这是它的下限。
《山经》多次说到铁,如:“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可见当时已知道使用铁制的武器。综合以上各点,大致可以肯定《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的作品。
《山经》到《海经》的成书,又隔了一、二百年。这期间,社会上涌现出一批鼓吹神仙之说的方土。方土之术简言方术,主要是入海求不死药,习长生术,以及祀神、封禅。
《史记-封禅书》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去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土言之不可胜数。“
所谓“黄金银为宫阙”,“望之如云”等等、显然是海市蜃楼的现象,方士们加以渲染、吹嘘、遂成为仙山,仙人之说了。西方有昆仑山住着天帝神祗;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住着不死的仙人,再加上南海、北海的传闻,这就是方士口中的世界。
秦汉间还是有一部方士书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就是《海经》。它夸言海上殊方异域,神人所居,怪异所在,正与方士“之言”相合。试看以下各段: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海外南经)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外南经)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海外西经)
此诸天之野,弯鸟自歌,凤鸟自舞。风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海外西经)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海外西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西经)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海内经)
由此观之,《海经》不正是综合了秦汉间方士“之言”,而写成的一部方士书吗?
总之:我认为《山经》是战国初、中期巫祝之流根据远古以来的传说,记录的一部巫觋之书,是他们行施巫术的参考。《海经》是秦汉间的方士书。《海经》记载海内外各殊方异国的传闻,夹杂大量古代神话,写成时代较晚。其中多有秦汉郡县地名,又为西汉时的《淮南子》所引用,可以肯定是秦或西汉初年的作品。
大荒经以下五篇保存神话最多。它们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呢?它们本来就是杂在海外、内经中的文字,同海外、内经一样是秦或汉初时作品。所谓大荒,指的就是海外,并不是在海外之外另有一个地域叫大荒。大荒东经开头第一句就说:“东海之外大壑“,又有”东海之外,大荒之中”等语,足见大荒东经即海外东经,大荒南西北经也即海外南西北经。
而海内经,从标题到内容以及文字风格,都表明本是海内南西北经的一部分。
那么,大荒经以下五篇是怎样从海外、内经中分离出去的呢?这正是刘秀核定《山海经》的结果。
从刘秀给皇帝所上表文看来,他这次校定时所依据的底本篇幅较大。他将三十二篇“定”为十八篇,自然经过一番辨析考订,首先删去一些内容,其次将经过删汰的《山海经》重新分篇。删去的部分没有进上,逸出在《山海经》之外,继续流传着,称大荒经和海内经。
大约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才又将它们收录进来,独立成篇。刘秀为什么要将这五篇的内容删去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嫌其文字重复错乱,二是嫌其神话色彩太浓。
汉代的士大夫和儒者对远古的神话传说一般是持怀疑态度的,《史记·五帝本纪赞》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身为古文经学大师的刘秀当然也不例外。他在校定《山海经》时,将重复错乱而且神话色彩过浓的部分删去,以求“质明有信”(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山海经》的篇目,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海内东经自“岷三江首”以下专述水系,与其它各篇不类。其中述及温水、崆峒、泾水、渭水、洛水,都不在东方,决非海内东经的地域所能包括,显然是另外一种著作掺入了《山海经》。大概海内东经被刘秀删汰过甚,后人嫌它篇幅太短,遂误裁它书续于其后以补其不足。总之:《五藏山经》五篇是《山海经》中最早写定的部分,时代大概在战国初期或中期。秦汉之际又附益海外经和海内经共八篇(其中包括今传大荒经以下部分)。汉成帝时尹咸将《山经》五篇,海外、内经八篇校定为《山海经》十三篇。哀帝时刘秀另据三十二篇本重行校定、删汰,改编为十八篇。被他删去的部分仍以别本流传,称大荒经和海内经,晋郭璞注《山海经》时,又将它们收入一并注释,这就是今传《山海经》的祖本。郭注原二十三卷(见《隋书-经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