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小引:又是一段《罗成叫关》
如果同人们谈到罗士信,也许会有许多人一脸茫然;如果谈到《隋唐演义》中的罗成,那位眉清目秀、英俊潇洒、武艺超群的白袍小将,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殊不知,这罗成是人们塑造的艺术人物,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他的原型,正是咱济南的古代英雄罗士信。
这罗成在中国人心目之中的深入程度堪称天下罕有。不止在隋唐系列小说中,还有舞台上、戏曲中,单是一出《罗成叫关》便令多少人热泪盈眶。当年,那聪明绝顶的风雅之士秦瘦鹃先生,在小说《秋海棠》中,将《罗成叫关》作为秋海棠与罗湘绮定情时的华彩段落,其后,又是生命垂危的秋海棠在戏台上的最后绝美唱段,如同杜鹃啼血。靠着它,秦瘦鹃将两人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令人如痴如醉……

书影:《秋海棠》
罗士信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被列入《忠义传》,而在乾隆《历城县志》则被列入《忠烈传》,这反映了古人对于他的高度评价与由衷赞赏。
今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上》“罗士信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忠义上》“罗士信传”、清乾隆《历城县志列传七忠烈》、《济南通史》“罗士信传”,以及《通鉴纪事本末》中的有关记载,将罗士信生平事迹梳理如下:
之一,十四岁披挂上阵,短悍少年锐不可当
罗士信,隋末齐州历城人。曾在历城衙门当过执衣(杂役人员)。隋炀帝大业年间,齐郡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起事。进攻齐郡。齐郡郡丞张须陀率兵讨击,罗士信其时在其手下当一名军卒。他当时只有十四岁,长得身材矮小而剽悍(“短而悍”),他请求出阵杀敌。张须陀见他太小,便说:“你的身材连盔甲都穿不起来,怎么能上战阵?”(“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罗士信听后大怒,于是身披两副甲,左右佩上两壶弓箭,重新来到张须陀面前。但见士信坐在马上左右顾盼,眉宇尽显傲人的英气。张须陀见他的确勇气超群,于是钦然允许他参战。

跃马挺抢的罗成形象
隋大业九年三月,张须陀与郭方预对阵于潍水之上。但只见罗士信跃马挥矛,闪电般地率先冲入敌军队伍,左挑右刺,一连刺杀数人;他斩下一个首级,先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接住,高挑于枪头之上,在敌阵前疾驰而过。对方见了此等阵势,皆目瞪口呆,完全被其气势所慑服,不敢上前应战。张须陀趁着敌军慌乱,挥兵而进,大败敌军。罗士信则紧追不舍,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放入怀中,回营之后,用这些鼻子来验证杀敌之数量。张须陀对罗士信赞赏不已,同时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此后即让士信为副将留在自己的左右。每次作战,张须陀冲锋陷阵,士信紧随其后,屡立大功。隋炀帝特别派遣使者慰问犒赏,并令画工画下张须陀、罗士信驰骋战阵的图像让众人观赏。
之二,偷袭敌营众皆默然,独与秦琼奋臂而前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十二月,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卢明月率军十余万驻扎在祝阿(今济南长清东北),张须陀率一万名士兵前往征讨。张须陀寡不敌众,两军刚一交战立即溃败,他领兵退后六七里安营扎寨,立起栅栏加固防御。双方相持十余日,隋军粮尽将退。张须陀召集将士说:“敌军一直不敢前来进犯,如今见我们撤退,一定会率全部人马来追击,其军营一定空虚。要是用千名精兵乘机偷袭,定会取得奇效。此行当然很危险,不知哪位将领愿领兵前往?”众将都默不作声,唯独罗士信和秦叔宝二人站出,愿领命前往。(此后过程详见本书《忠义勇武数秦琼》一文)
之三,耻与小人为伍,率部归附大唐
后来,张须陀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中了瓦岗军的埋伏,大败战死。隋越王杨侗特遣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前去统领罗士信、秦琼等张须陀旧部。罗、秦跟随裴仁基归降了瓦岗军。罗士信受到瓦岗军首领李密的重用,被任命为总管统领,他率所部随李密攻打王世充。在一次作战中,罗士信跃马突阵,身中数箭,为王世充军所俘。王世充知罗士信骁勇善战,为了让其归附,待其甚厚,并与他同床共食。
唐武德元年(618)九月,王世充在邙山之战中击败李密,又得李密部将邴元真等,王世充将众人皆拜为将军,并且对待众人和罗士信一样,士信怏怏不快。邴元真为人贪鄙,罗士信耻与这种人为伍。当时罗士信有一匹骏马,王世充的侄子王道询很是喜爱,向士信索要,士信没有答应。结果王世充强行将此马夺去赐给了王道询。这使得罗士信愤怒不已。

《新唐书》“罗士信传”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七月,王世充遣罗士信攻打唐地谷州(治今河南新安)。秦王李世民手下大将窦琮遣使向罗士信陈说利害。士信也早听说秦王知人善任,为人宽宏,趁机带千余名部下归附大唐。唐高祖李渊闻讯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之四,东征破王世充,以功封剡国公
武德三年(620),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他率领前军围攻慈涧(今河南洛阳西南),王世充命其子王玄应前去救援。两军列阵交战,罗士信一枪将王玄应挑落马下,其部下奋力相救,才免于一死。
十月,罗士信领精兵攻克硖石堡(在今河南孟津西)后,又进围千金堡(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堡中守军坚守不降,并大骂罗士信,士信大怒。等到夜晚时,派百余名士卒伪装成百姓,怀抱数十婴儿来到千金堡下,让婴儿啼哭呼叫,假装说:“从东都来投罗总管”。不久又故意相互说:“这里是千金堡,我们走错了”,于是慌忙掉头离去。千金堡士兵见自己的百姓竟然叛投敌军,大怒,于是出堡追赶他们。这时,罗士信在路旁早已埋伏好了军队,城门一开,立即冲闯入堡内,血洗千金堡。
据《新唐书》,罗士信勇武过人,但他持法严厉,为人太过峻切,士卒皆畏其苛责,又嗜于杀戮,如血洗千金堡。然而士信治军严厉,执法无私,甚至亲旧友犯法也不丝毫宽贷。每战必身先士卒,进则先锋,退则殿后,所获得的战利品全部用来奖赏有功将士,甚至以自己的衣服和坐骑用以相赠。所以部下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调遣。

《旧唐书》“罗士信传”
武德四年(621)五月,王世充战败降唐。罗士信因功受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之五,主动请缨困守孤城,寡不敌众英烈献身
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手下洺水县人李去惑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一千五百名骑兵,入城和李去惑共同守洺水县城(今河北曲周东南)。刘黑闼闻听部下降唐大怒,率兵急攻洺水城。该城四面环水,水宽五十多步,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条甬道用来攻城。李世民三次率兵援救洺水城不能成功。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担心王君廓不能守住,于是召集诸将谋划援救之事。李世勣说:“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危急时刻,罗士信主动请缨,代王君廓守城。

《罗成叫关》连环画
李世民登上城南高坟冢,用旗语招王君廓,王君廓率领部下奋战,溃围而出。罗士信乘机率领二百人进入城池。刘黑闼军在甬道修成后,连续八昼夜猛攻洺水城。罗士信坚守城池,但城中木石都已用光,又恰逢雨雪,救兵不能前去增援,洺水城陷落。罗士信竭力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
刘黑闼知罗士信乃当世猛将,亲自劝其归顺。而罗士信神色凛然,宁死不屈,遂为刘黑闼所杀,年仅二十八岁。
秦王李世民闻讯后,十分痛惜哀伤,想方设法购得尸体,为其追悼,表彰其功,谥号曰“勇”。
尾声:义薄云天罗士信
当初,裴仁基对待罗士信很是尊重有礼,仗义的罗士信牢记裴仁基的知遇之恩。后来王世充废越王杨侗,自称皇帝。裴仁基及其子裴行俨等数十人谋划诛杀王世充,再次尊立杨侗。因事情败露被王世充所杀。王世充投降、洛阳被收复后,罗士信出资厚葬裴仁基于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北),并说:“我死后,一定要葬在裴仁基的墓侧,与他相伴。”按照他的遗愿,罗士信死后被安葬在北邙山裴仁基墓的左侧。(《旧唐书》:“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舍弃王公的厚葬待遇,甘与好友黄泉为伴,此惊天地、泣鬼神之举,赢得后人一片唏嘘。我们且看清代济南府诗人马桐芳的《罗郯公宅》:
短悍执衣年十四,上马顾盼求自试。
杀贼如草不闻声,一时阵法惊炀帝。
洺水城头魂不还,罗姑井畔花草闲。
古来男儿重知己,埋骨终傍北邙山。
(清道光十九年安曰润选刻本《憨斋诗删十一卷》卷四)

书影:马桐芳《罗郯公宅》
“古来男儿重知己,埋骨终傍北邙山”,笔者读之,不禁泫然泪下。
秦叔宝、罗士信,巍巍乎济南二公,其超拔之人性品格,洵美且异,诚义气干云,典型永式,钦钦英风,代代相续也!
侯林又及:
罗姑泉又名罗姑井。在县东巷中段路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据元代《齐乘》载,这里是唐朝大将、郯国公罗士信故宅。相传罗士信之姊,独居于此,抗暴死,故称为罗姑泉。又因泉呈井形,亦名罗姑井。
该泉上世纪五十年代犹泉水清冽。1965年被覆盖,但井口尚可辨认。1995年建楼,被覆于楼体北墙外侧。

《齐乘》载“罗士信故宅”
少时家住县学西庑街,每每从县东巷里此居民院路过,因不知此一段罗士信故宅故实,竟一次未能进院查看。尤为难堪者,是兄长之高中同学高某恰在此院居住竟错失良机。至明白此院价值之时,泉井已遭覆盖。
盖人间恨事,常因无知,逮至觉醒,物已不存。哀哉!
明人王象春咏此泉有句云:“罗姑只是家边水,何事牵余云路长”,今反其意而用之:“罗姑只是家边水,何事牵余恨事长”,殆此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