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慧华 通讯员 徐媛媛
四月,春光明媚。75岁老人张德福(化名)也迎来了春天,成功移植新角膜,50年来,他第一次看见明亮的春天。
张德福是南漳人,20多岁时,右眼长出了一块白色的“息肉”。采用土方法治疗眼疾,导致角膜布满蛛网般的伤痕,视力快速下滑。老人多次辗转省内外治疗,眼科医生建议角膜移植。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德福右眼出现白内障等问题,右眼视力仅剩光感,左眼仅存0.2的视力。老人摸索着做饭、劈柴,靠声音辨认邻居。
2025年1月,张德福在劈柴时,飞溅的木屑如利箭般刺入右眼,迅速来到襄阳爱尔眼科医院救治。
经过检查,角膜与眼表科主任秦光勇发现,患者右眼溃疡面已侵蚀大半个角膜,脓性分泌物缠绕着眼球。“就像被白蚁蛀空的房梁,随时可能崩塌,后期可能连眼球都保不住。”秦光勇说,只能做角膜移植。
处理完眼外伤,老人便回家等待角膜捐献。
据了解,全国每年角膜缺口超100万枚,平均等待时间需要6至8个月。
2025年2月,襄阳市红十字会襄阳爱尔眼科医院角膜捐献登记采集站得到一消息:32岁小伙离世,家属同意捐献眼角膜。
医院立即通知张德福的家人,并迅速为其办好入院手续,做好术前准备。
2月27日,襄阳爱尔眼科医院迎来一场精细至微米级的手术。老人角膜血管化严重,移植片需要避开密密麻麻的瘢痕组织。
秦光勇历时1个多小时,当厚度为0.5毫米的新角膜完美贴合的瞬间,标志着角膜移植手术成功。
“非常感谢好心人捐献眼角膜,让我重见光明,这份大爱终生难忘。”张德福说。
近日,张德福来院复诊,术后恢复良好,他指着重获光明的右眼说:“这里住着一位好心人。”
透过陌生人的角膜,张德福清晰地看见树梢的嫩芽,捐献者正用另一种方式望向未来。
据统计,我国现存角膜盲患者400万,每年新增10万人,但仅有不到1/10的患者能获得移植机会。“很多患者因为等不到合适的角膜供体,在等待中失去了光明。”秦光勇说。
角膜捐献,是一份“生命礼物”,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光明。
襄阳市红十字会襄阳爱尔眼科医院角膜捐献登记采集站于2011年9月20日成立。其中心任务是登记、筛选、采集角膜组织,并将这些优质、安全的供体材料提供给眼库,为因角膜病致盲的病人带来复明的希望。截至目前,已实现38例角膜捐献,并成功帮助70多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推动了襄阳地区角膜捐献事业的发展和角膜病治疗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