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声不响”,一旦发作起来疼得“要命”!这或许是许多胆结石患者最深刻的感受。
4月8日,男演员胡兵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文,透露他做完了胆切除手术,目前已出院,继续工作。消息发出后引发大众关注。

胡兵,1971年2月14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内地男演员、模特、歌手。(图/新浪微博)
除了胡兵,此前演员蔡明也被曝在录制节目时突发不适,被送往医院,事后她发文说自己“胆结石突发”。

图/新浪微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吃得好、动得少,胆结石的发病率也在增高。
胆这一“沉默”的器官,
我们应该怎样呵护?
预防胆结石需要怎么做?
胆结石一定要手术吗?
“保胆取石”“药物排石”可行吗?
今天,有约君带你了解这个话题。
胆结石一开始
并没有明显症状
“疼起来疼得想撞墙”,在综艺节目中,蔡明分享道。她还说“切了胆之后,那个胆里又是石头又是沙子。”胆结石在一开始没有明显症状,但发作时带来的疼痛感受,蔡明可并没有在节目里夸大形容,医院里便时有接诊遭受剧痛的胆结石患者。
前段时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也接诊了一位胆结石患者曹姨,就诊时的曹姨上腹剧烈疼痛,还伴随阵阵恶心。医生为她完整切除胆囊,她鸡蛋般大小的胆囊内取出了上百颗结石。

CT显示胆囊多发结石

胆囊里取出的数百颗结石
据了解,曹姨早在2019年就因上腹痛被查出胆结石,但一直未规范复查诊疗。近日,再次发生剧烈的上腹疼痛,还放射到肩背疼痛,她和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胆结石主要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临床上,胆管结石通常是继发性结石,多数情况下,是由胆囊结石随着胆汁排出,停留在胆管内形成。
许多患者的胆结石都是在体检时发现的。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和胆管内是否有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信息。而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腹部 CT 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结石以及判断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是胆绞痛,这是一种右上腹的持续性绞痛,可伴随阵发性加重,程度较为剧烈,持续约15分钟至30分钟,严重时或牵涉到右肩或右背部,往往在吃太饱、吃了大量油腻食物或剧烈运动时发生。
胆囊结石可引起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腹痛不一定是剧烈绞痛,而是持续腹痛,有时也很剧烈,还会出现发热等。慢性胆囊炎腹痛类似“胃病”,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腹胀、感觉消化不好,反复发作。
此外,如果结石掉到胆总管,影响胆汁排出,会导致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胆总管梗阻会引起胆管炎症状,甚至激发全身感染,导致高热症状(体温可达39℃至40℃)。
胆结石有这些危险因素
目前科学研究将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总结为“5F”:女性(Female)、肥胖(Fatty)、40岁(Forty)以上、多次生育(Fertility)和胆结石家族史(Family)。此外,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不吃早餐等也可能导致胆结石。
胆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器官,藏在右上腹部的肝脏下后方,形状像一颗小梨子,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肝脏分泌胆汁,胆汁是消化吸收脂肪的关键物质,胆汁经由胆内胆管,收集汇入到胆囊。当收到“进食”的号令时,胆囊就会把储存和浓缩的胆汁护送到肠道里,帮助消化吸收脂肪。
蔡明提到,因为自己长期不吃早饭,所以被摘掉了胆。其实,长期不吃早餐确实可能增加胆结石形成的风险。
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的胆囊内已经有了很多浓缩的胆汁,如果没有及时进食早餐,那么在上午的时间里,我们的胆囊依旧会浓缩胆汁,造成胆汁内的胆固醇的浓度会超高,从而产生结晶析出,这些析出的胆固醇的结晶,就可能会进展成为胆结石。
因此,医生建议要及时吃早餐,并且早餐可以适量吃含有脂肪的食物,比如全脂牛奶、奶酪、坚果类,这样可以达到刺激胆囊排放胆汁的效果,避免结晶的产生。
并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要做手术
有些胆囊结石患者会问:“是否可以不接受手术治疗?”“是否可以不切胆?”“可以服用‘排石’药物吗?”
医生建议: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预防性切除胆囊,只需要定期随诊观察。
2.但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就算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是建议行胆囊切除:
①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3厘米;
②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③伴有胆囊息肉≥1厘米;
④胆囊壁增厚(>3毫米)即伴有慢性胆囊炎。
3.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
根据《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反对对胆囊良性疾病实施‘保胆手术’。不推荐使用药物溶石、排石和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首选手术治疗。
注:胆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对内镜保胆术进行了全面规范。指南指出:“患者有保胆意愿,并充分了解结石和息肉再发等风险,理解术中需要二次评估胆囊情况,决定保留或切除胆囊,并符合下列适应证,可行内镜微创保胆手术(CGPS)。”

图/《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
总而言之,符合手术切除指征的胆囊切除是合理的;不符合手术指征而强行切除胆囊可能会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术后出现腹痛等症状。所以,是否行胆囊切除需要专业医生慎重考虑利弊再做出最终决定。
无论如何,并不建议胆囊结石患者擅自服用打着“排石”旗号的药物。这样有可能导致结石卡在胆管内,诱发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有时候小的结石还能进入胆囊管、胆总管,诱发胆管炎,甚至进入十二指肠乳头末端,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危及生命。
那么,切除手术后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吗?
胆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消化功能是有作用的,但不至于说是不可或缺的。当胆囊出现有手术指征的病变,我们只能“两害取其轻”,切除病变的、功能失调或丧失的胆囊,如果继续保守治疗,可能会适得其反。
确实有少数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因为缺少经胆囊浓缩的高浓度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以及胆汁直接流入肠道,刺激肠运动加快导致腹泻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但通过减少脂肪摄入,补充优质蛋白,保证蔬菜、水果、粗粮摄入等手段,调节饮食和适当调节肠道功能,大多数患者可在1个月至3个月内恢复。因此,术后一定要在饮食和作息上谨遵医嘱。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胆结石
胆结石的发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作息密不可分,因此,想要预防胆结石,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等。定时定量进食,避免不吃早餐或暴饮暴食。规律的饮食可以促进胆汁正常排放,减少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适量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提高胆囊的收缩功能,促进胆汁排泄,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胆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降低胆结石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结石及其他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尤其是有胆结石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定期体检。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中山一院、《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
图/详见图说
整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依励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