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昌县立足县城及各乡镇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优势,积极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为城市居民打造休闲旅游胜地,进一步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致富,让城乡“双向奔赴”,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盛夏时节,位于六坝镇五坝村的“归来”生态园成了居民们的避暑胜地,大家在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自带食材烧烤、野炊,美景、美食兼具,小城市的美好生活在此刻具象化。
初秋时节,在甘肃农垦永昌农场东寨分场的采摘园里,一簇簇颗粒饱满的西梅挂满枝头,游客们在果园中穿梭观赏,尽情体验采摘的欢乐。

2025年春节期间,城关镇金川西村的御山峡冰雪城满是欢声笑语,前来体验雪圈、雪地摩托、溜冰等项目的游客络绎不绝。南坝滑雪场也同样迎来了众多滑雪爱好者,他们身着彩色服装、手执雪杖、脚踩雪板在雪道上飞驰,上演着冰雪上的“速度与激情”。
……
这一幕幕场景,是永昌县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农文旅产业振兴,让城市居民近郊游有去处,也让农户多了一条致富路,村集体经济得以发展。

“我们南坝乡西校村种植的山楂和菊花经过切片烘干,销售量达到2000公斤左右,2024年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们引进了养生茶封装机,仅一个月,我们就生产了600多箱,销售额达到2万多元。”南坝乡西校村党总支书记周文山说。
走进永昌县校蔚营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泡台加工车间,一台崭新的养生茶封装机映入眼帘,身着工装的周文山正在往机器内加装三泡台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经过切片烘干的山楂和菊花,它们色泽鲜亮、品相突出,这两样原材料都是在西校村“花果山”上种植的。
近年来,南坝乡以春季植树造林和打造“花果山”文旅基地为契机,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形式,创新“生态田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沿山荒坡荒滩,栽植山楂、杏树、刺柏、云杉等生态治理和经济林果兼用苗木15.6万株,全乡种植中药材和经济林果4700余亩,年产山楂6.5吨、菊花1.5吨、桃杏25吨,通过发展中药材和林果产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南坝乡还结合“一村一品”产旅融合发展创新模式,逐步打造形成以云庄山景区、南坝滑雪场、张家湾子摄影写生基地、西校村“花果山”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基地、何家湾田园综合体、百年核桃园烧烤营地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形成村村有产业、村村有旅游的发展格局。
结合端午节、“六月六”朝山节等节日,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吸引周边3万余名游客娱乐在南坝、吃住在南坝、康养在南坝,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全乡各村合计增收62万元以上,1656户实现户均分红400元左右,实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双增收,农旅文生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无独有偶,当黄澄澄的杏子挂满枝头,金川西村村民王忠俊站在自家的杏树园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很多游客来这里,都想带点杏子回家,我们的菜和玉米也很受欢迎,假期游客多的时候根本不够卖。”这位曾经外出务工的中年汉子,如今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近年来,金川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集体入股和农户入股分红模式,着力打造“千亩林果”基地,全村种植经济林666亩,其中村集体经济林70亩,引进杏树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吸引游客采摘购买,2024年全村共出售杏子3万多斤,收入达15万元左右。

此外,城关镇金川西村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汉明历史文化长廊片带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御山圣容寺、元花大门石刻、西夏六体文石刻、汉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等丰富的文旅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共享农庄、特色民俗等乡村旅游服务,擦亮“杏花民俗节”“御山大接杏”、冰雪世界、休闲观光旅游等乡村产业品牌,形成了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休闲采摘、冬季嬉雪玩赏的文旅业态。
记者手记:行走在永昌的山水之间,无论是南坝乡的林果飘香,还是金川西村的诗意栖居,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农业披上文化的外衣,旅游插上生态的翅膀,城乡融合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要素聚起来,最终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来源:永昌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许 菲
责编:闫 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