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有人一个月吃掉 720 枚鸡蛋吗?哈佛医学院的尼克・诺尔维茨就这么干了!他这么做,是想弄清楚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鸡蛋到底会不会升高胆固醇?这个大胆的实验结果,不仅让尼克・诺尔维茨自己惊掉了下巴,也让众多专家感到意外。在大量摄入鸡蛋后,他的胆固醇水平竟然下降了近 20%!这可和我们平常想的不太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鸡蛋与胆固醇的 “复杂关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吃高胆固醇的食物,血液里的胆固醇水平就会跟着上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尼克・诺尔维茨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决定在自己身上做个疯狂的实验。他每天吃 24 个鸡蛋,一个月下来,总共吃了 720 个鸡蛋,摄入的胆固醇约 133200mg,平均每天的摄入量是推荐量的 5 倍还多。

实验开始前,诺尔维茨的 LDL 水平是 90mg/dl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实验开始一周后,他的 LDL 水平就下降了 2%。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指标下降得越来越明显,两周后竟然下降了 28%。诺尔维茨由此认为,饮食中的胆固醇并不会直接反映在血液胆固醇水平上。
原来,胆固醇进入人体后,会和受体结合,刺激 Cholesin 激素释放。Cholesin 再与肝脏内的受体结合,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这样就能让体内胆固醇水平保持平衡。而且,人体胆固醇水平的代谢,可不只是受饮食影响。基因、激素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等,都会参与调节,食物中的胆固醇对其影响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不像诺尔维茨吃得这么夸张,正常吃鸡蛋的话,不用担心会影响胆固醇水平。饮食中对血脂水平影响比较大的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鸡蛋虽然含有不少脂肪,但不是饱和脂肪,里面还有能调节血脂的卵磷脂成分。再说了,人体约 70% 的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从食物中摄入的只占一小部分。只要身体的血脂代谢能力正常,就能对胆固醇进行双向调节。
鸡蛋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关联真相

网上还有种说法,说鸡蛋摄入和癌症风险增加有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说法源于浙江大学研究人员在《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 52.1 万名年龄在 50 - 71 岁的美国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经过平均 16 年的随访,发现有近 13 万人死亡。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多摄入 300mg 的膳食胆固醇,与过早死亡风险增加 19%、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16%、癌症死亡风险增加 24% 相关。而一个鸡蛋里大约含有 186mg 胆固醇,也就是说,每天额外吃半个鸡蛋,全因死亡风险就可能增加 7%。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就慌了,鸡蛋还能吃吗?其实别太担心。这项研究是在美国民众身上进行的,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和咱们国人完全不同,所以这个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套用到咱们身上。而且,这个研究强调的是总胆固醇摄入,和吃鸡蛋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咱们身体健康的普通人,身体对胆固醇是有调节能力的。

不过,有 3 种鸡蛋确实不建议大家吃,吃了可能会伤肝伤肾。生鸡蛋就很危险,没完全煮熟的鸡蛋里,可能藏着沙门氏菌,这可是常见的致病菌。一旦吃进肚子里,它就开始捣乱,轻的话会让人恶心、呕吐,严重的话还会损伤肝肾功能。
还有虎皮蛋,就是经过油炸的鸡蛋。鸡蛋一经过油炸,里面的蛋白质就变性了,进入人体后,不容易被消化,会在体内长时间堆积,对血管健康很不利,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另外,水洗的鸡蛋也不推荐吃。有些朋友爱干净,鸡蛋买回家就先洗一洗再储存。但这么做其实不好,水洗会把鸡蛋表面的保护膜洗掉,没了这层保护膜,鸡蛋就更容易被细菌和病毒 “盯上”,很快就变质了。
鸡蛋每天吃多少才合适?亚洲人有特别之处?
《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 2.7 万余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 31 年的随访,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胆固醇与长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每天多吃 1 个鸡蛋,和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不过,这个研究里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对于亚洲队列来说,吃鸡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关联。而且,在针对 50 万国人的研究中也显示,适量摄入鸡蛋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然,前提是适量摄入。
那普通人每天吃多少鸡蛋合适呢?一般来说,每天吃 1 个鸡蛋就可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但有些特殊人群,需要适当减少鸡蛋的摄入量。像高血脂患者,建议每天吃半个蛋黄就行。要是当天还吃了动物肝脏、奶油、肉类等高胆固醇食物,那当天就别吃蛋黄了。
鸡蛋过敏人群可以先试试吃蛋黄,如果连蛋黄也过敏,那就别吃鸡蛋了。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不能吃鸡蛋,症状缓解后,单纯胆囊炎患者可以用蒸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吃鸡蛋。
鸡蛋可是咱们生活中很好的营养来源,大家别因为一些不实传言就盲目拒绝吃鸡蛋,还是要科学看待鸡蛋的营养价值和食用量。